大数据风控是否靠谱? 听老中医“四诊法”为你解谜

2016/11/10  10:33:07

大数据风控,是互联网金融乃至传统金融风控的必然趋势,它的发展将会给金融领域带来巨大福音,同时,大数据风控一定是一项体系性工程,需要结合大数据技术与风控运维管理来层层把关。

在中国传统中医里,有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法理与实践,这也是中医的纲领, 通过‘四诊法’,判断分析病情,治病救人。

然而,对于大数据风控体系的建设,也需要中医里的‘四诊法’,只不过从风控流程来说,顺序稍有变化,将其称之为‘望、问、切、闻’四诊法,运用好这个方法,就可以从贷前、贷中、贷后对借款人进行全流程、多维度、更精准的风险评估、决策及监控。

风控第一诊法:望

中医《难经》讲:“望其五色,以知其病。”通过查看病人神色形态舌象,对病人的病情做出估计。此方式,非常适用于通过大数据方法做贷款申请人信息调查的风控业务。

我们知道,金融风控,特别是互金风控,申请人信息调查审核最为费时、费力,也最难管控。

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和风控模型规则设置,精准挖掘申请人多维度信息,包括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电话、身份证件、邮件地址、家庭住址、亲属关系等人口属性信息,职业、收入、学历、财产、信贷记录、负债、支出等信用信息,消费方式、兴趣爱好、社交偏好等相关维度信息(结构化和非结构化)。

不同维度的信息通过过滤、清洗、汇总,形成一张用户画像。通过观察用户的数据画像,判断其“神、色、形、态、舌象”,全面展示申请人个人信息,辅助审核决策。

风控第二诊法:问

《难经》有言:“问而知之者,问其所欲五味,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。” 通过询问,了解病人个人情况、过往病史,善抓重点、诱发引导,详查细辨病情,尤其与情志病人的交谈,要善于识别“诈病”者的假诉。此方式,很适合于做信贷智能欺诈识别业务。

反诈骗的核心是人,信贷机构利用某种大数据平台,将申请对象相关的所有数据来源打通, 然后平台自动转换成交互问答的型式对申请对象进行测试,平台根据申请对象回答反馈,动态连续生成一般性、前置性、推导性等多样化题型,并通过大数据平台同步提取、清洗全维度动态数据,再结合专业的评分模型,对评估对象测试行为表征及答案进行同步校验、分析,智能判断、推理、分析、识别信息真伪,甄别评估(申请)对象是否有欺诈行为。借助大数据风控题库系统平台在线交互询问,使传统的申请表“动”了起来,让信贷欺诈无所遁形。

风控第三诊法:切

《难经》有云:“切脉而知之者,诊其寸口,视其虚实,以知其病,病在何脏腑也。”通过切脉(把脉),由外向内、由表及里,诊断病因,判断病情,分析出五脏病变的内在道理。利用大数据做贷款人信用评分将会非常有效。

利用大数据,在贷中阶段,建立有效的信用模型和评分规则,利用灵活开放的数据导入技术、多维度的信用强弱关系评分项,以及专业的信贷评级模型,将信贷行为由贷前的信息审核或“人面画像”上升到对贷款申请人还款能力、还款意愿等更深入、更全面的“解剖、分析”,为信贷授信决策和管理提供全新的工具。风控第三诊法,将真正实现对评估对象由外向内、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的精确、细致、深入、全面的分析、审核与评估。

风控第四诊法:闻

《难经》记载:“闻而知之者,闻其五音,以别其病。”主要通过觉察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、强弱、清浊、缓急……等变化,以分辨病情。利用大数据做贷后监控,既实用、又可靠。

在信贷过程中,前中期的风控到位,并不意味着信贷交易的万无一失,在贷后阶段,常常会发生贷款人环境变故、还款能力改变、还款意愿动摇等情况,利用大数据技术,对贷款人进行多维度动态事件及市场信息跟踪与监控,能快速觉察、发现贷后贷款人的变化情况,及时进行贷后预警,有效防范贷款人跑路,信贷机构坏账、死账等情况发生。

与中医的“四诊法”相似,大数据风控的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也是我们多年从事信贷风控及大数据技术实践的经验总结,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每一种方法都是大数据应用的深刻体现,然而,只有他们结合在一起,四环相连、层层把关,形成风控体系,才能真正将风控运营管理与大数据技术创造性的结合起来,才能真正形成信贷风控的铜墙铁壁。